请把这张‘潮滩身份证’带回你的国家,并告诉更多人:中国长三角的每一片盐蒿,都在替地球记账。”
7月15日至17日,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苏州如期进行,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科普宣讲社会实践团把讲台变成“快闪”,用三分钟的一次快闪讲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听到了黄海湿地的潮声。
这支“小而精”的团队由项目舱导师、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国家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盐城师范学院教授雷光春领衔,湿地学院辅导员朱瑶带队,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本科生刘心雨、汪诗语随行。专家—辅导员—学生“1+1+2”的微型编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直接搬上国际舞台。
“论坛结束,实践才刚刚开始。”雷光春透露,团队返盐后将在黄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续用中英双语为游客讲解盐角草、碱蓬、青蒿的“碳账本”。
湿地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何静强调“科普不是一场秀,而是一条可以持续生长的生态链,学院将持续开展科普微课短视频,跨省市研学走廊,把科普做成一条可持续生长的生态链,把生态外交写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色章节。”
潮声渐远,回声更长。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此次国际论坛之行,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快闪式”科普外交,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示范,生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如何将专业知识带出校园、带向国际舞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全球视野、锻炼沟通能力、践行青年责任。